美白針似乎也算是醫學美容的開頭車
只要打幾針皮膚就會變的光亮白皙
但是不是真的如此
往往並不是我們所想像
首先導入一個醫學與科學常常使用的觀念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又名偽藥效應
1955年由畢闕博士 (Henry K. Beecher)提出
於精神病用藥的實驗中輾轉延伸出這個理論
指病人獲得無效的治療
卻「感覺」或「相信」治療有效
而讓病患自覺得到舒緩或改善的現象
其本質是人類的生理反應
或是實驗設計或流程所產生的錯覺
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安慰劑效應是確實存在的現象
另一個完全相反的效應-----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
病人在不相信治療有效的情況之下
就算服用與病情毫無關係的藥物
也會使病情惡化
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
乃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但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而產生
目前安慰劑效應幾乎用在每一個新藥品或新儀器的評估論文或文獻中
用來比較新方法、新藥物與沒有治療族群的改善程度為何
往往可以發現
沒有治療族群的病人都或多或少獲得改善
遑論診斷上的誤判、其他管道獲得治療、樣本採樣誤差等
無獨有偶地
幾樣調查發現安慰劑效應的發生比率大約為33%
所以任何一新治療、新藥物、新儀器的改善率都應有意義地高於33%使用安慰劑的對照組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思考
美白針的改善率是不是真的有大於33%
可能找三位施打過美白針的民眾
也差不多頂多只有一位覺得美白針真的很有效
這是不是屬於安慰劑效應?
對於美白針深信不疑的民眾
我們可以發現
就算只有打葡萄糖加生理食鹽水
對該位民眾而言
也會有美白的效果
另外
除了以行銷為主的診所
連打美白針的時間都要推銷
打美白點滴是用坐著
其他大部分的醫療院所
打美白點滴都是躺著
躺著的好處是病人可以休息與睡眠
皮膚表面需要的血液比較少
所以血管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收縮
此時臉就會看起來比較白一點
與早上剛起床時的臉與晚上相比時會比較白皙的道理相仿
若不相信
可以自己做實驗看看
應該會滿意這個”無料”美白的效果
所以躺著就可以美白了
美白針就白挨囉
至於某明星提倡美白針與憋尿等
啼笑皆非的理論
本人不予置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