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
亞洲這一區的思考模式與歐美不同
還記得前兩年,因為日本甜甜圈店來台大賣,許多人便一窩蜂地搶進開店,其中包括了我家樓下那家已不存在的甜甜圈店。
剛開店時,我偶而會跟老闆聊聊天,談談他的生意經。他告訴我說:「他現在的甜甜圈研發了四五十種新奇的口味,一定會越來越多人買」那天,聽他這樣子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老闆對甜甜圈業的那份熱誠與樂觀,是成功創業者必備的條件,我替他開心。憂的是對於我這種不愛吃甜的人,再多口味也沒有用,而且甜甜圈不是像它隔壁的便當店、麵包店一樣是生活必需品,在它還沒流行之前,實際上買的人其實不多,這股熱誠隨著流行退燒是否會延續,我替他擔心。
果不其然,時經半年多,甜甜圈熱潮漸漸散去,樓下的甜甜圈店生意日漸蕭條,也因為生意不好的關係,從原本的四五十種樣式,縮減到了不到十種。這一縮減,讓生意更大壞了,後來,這家甜甜圈店也就關門大吉了。那位偶而跟我聊聊天的老闆也從此不見蹤跡。
反觀,樓下便當店、麵包店依舊燈火通明,來來往往的客人一如往昔。
站長為何會談到這個呢?是最近跟國內部落圈一位知名專職部落客以及國外白人好友聊天的感觸。
昨晚,那位國內曾呆過某大入口網站的知名專職部落客聊天時,他正好說到,網路創業是不管Web1.0或Web2.0的,就如同一句老話說的好:『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網路創業的重點不應該放在Web幾點零身上,而是要能創造流量,帶來利潤。
昨晚跟他聊天後,我正好想到先前跟國外白人好友聊天的記憶,那個白人好友跟我說在美國其實使用『Web2.0』仍是小眾,大多數的人仍是以傳統的網路機制為主。搜尋用Google、買書用Amazon,至於flickr、youtube,實然也不算『Web2.0』,因為它們底子裡仍是相本跟多媒體播放機制,這些網路使用習慣從早期就有並沒有改變。聽他講完,我大吃一驚,因為,在我的印象中,許多的平面媒體大幅地報導『Web2.0』在美國所帶來的熱潮,我一直以為『Web2.0』在美國已經是一個趨勢了,實然,並非如同我想像的一般。
如果,您有購買今年初的數位時代雙周刊(1月1日出刊),它剛好介紹了台灣流量前一百大的網站。這一百大所象徵的意義,不只是排名的數字,背後更代表了國內廣告商下廣告的考量依據。簡單的說,流量越前面,廣告商會越有興趣,因為無論在網友的到達率或者頁面閱覽數上,它們都佔有非常大的地位。進一步地,有廣告所代表的意義更是這個網站能否獲利的重心之一。
在這一百大當中,除了成人網站的部份站長不談外,您會發現到社群、新聞與論壇網站佔了一大半。您如果一一上去看,會發現這些網站大多都非常一般,沒有『Web2.0』華麗的界面,也沒有『Web2.0』常用的票選、TAG等機制,有些甚至還是停留在十多年前的頁面功能水準,並沒有太大改變。或許您會問我,那他們為何可以創造流量呢?我會回答您我們老教授常跟我們說的重點:『content』(網站內容)。『content』是在兩千年網路泡沫化之前,在資訊領域研究中就常提及的網站核心競爭力。因為有『content』,網站才有肉,而非只有一堆的骨架。
我舉三個網站的例子來說,排名第六的『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雖然它不是『Web2.0』,但是它裡頭擁有許許多多電玩迷想要的資訊,上它的網站,可以一次滿足電玩迷所有的『content』需求,所以它一直熱門。又如,排名六十六『手機王』,它也不是『Web2.0』,但它提供了手機購買者一個購前資訊尋找、購後使用討論的園地,在這裡幾乎可以一次滿足手機購買者所有的『content』需求,所以它一直熱門。再如,排名二十九的『史萊姆的第一個家』,它更不是『Web2.0』,而且如果以專業網站設計的角度來看,它的頁面實在有點不太專業,但幾乎只要想到免費軟體,就會想到它,因為它裡頭整理了眾多的免費軟體介紹與連結,滿足了免費軟體下載者所有的『content』需求,所以它一直熱門。
我舉這三個例子,我想說的是如同甜甜圈店一樣,網路使用者要的不是一堆的新穎功能,而是網站是否能夠提供充份的需求來滿足顧客。如果,在不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前提之下,一直只談Web2.0多好多好,那常常會流於空談。因為,無法創造持久且大量流量的網站,實質上就如同甜甜圈一般,常常只是媒體所塑造出來的幻象,並無法擁有創業的穩固條件。
最後,在國內大家談論所謂的『Web2.0』網站之中,個人最欣賞是『Hemidemi』(俗稱黑米),但我不覺得它是『Web2.0』網站,因為,它實際上走的是傳統網路社群的老路,老路並不會不好,因為它的行為模式是最穩固的,風險也最小的,而且過往許許多多的社群網站已經驗證了這種行為模式的成功性,與其試一條不可預期的新路,不如先把老路走穩。要談『Web2.0』,倒不如專注地去談談如何強化網路社群的凝聚力、如何鼓勵社群成員願意付出分享。看看黑米的例子,會發現它透過了網路社群的凝聚力,把書籤服務帶起來。如果去除掉網路社群,我相信它並無法創造現在的佳績。所以『Web2.0』不是網站救世主,真正的救世主在社群凝聚力、在使用者需求、在『Content』。
http://blog.chinatimes.com/tomsun/archive/2007/12/26/207900.html#23009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