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情簡介 ( http://movie.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ext&film_id=fben30450259 )
艾德華玆維克執導,由曾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吉蒙翰蘇,以及奧斯卡獎得主珍妮佛康納莉領銜主演。
1990年代,飽受內戰及社會動亂之苦的獅子山共和國,命運安排讓南非籍傭兵丹尼艾奇(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飾),與門德族漁夫索羅門梵迪(吉蒙翰蘇 飾)相遇。
索羅門被強行從家鄉帶走,前往一座採鑽場工作,而且他找到了一顆世上罕見的鑽石原石,並把它藏起來,因為他知道如果這件事被人發現,一定會惹來殺人之禍。 但是他也知道這顆鑽石不但能讓他的妻女脫離貧窮,也能用來拯救他的兒子狄亞。丹尼艾奇是一名專門用鑽石交換軍火的走私販,當他在入獄期間得知索羅門把這顆 稀有鑽石藏起來,就知道這是畢生難逢的大好機會,足以讓他離開非洲,脫離充滿暴力和貪污腐敗的環境。
一名充滿理想的美國女記者曼蒂鮑恩(珍妮佛康納莉 飾)前往獅子山共和國,企圖揭發鑽石公司為了利益犧牲人命的真相,她找到丹尼艾奇,希望他能幫助她調查這件事,但是她很快發現,其實丹尼艾奇才需要她的幫 助。艾奇和索羅門在女記者曼蒂的協助下,企圖穿越隨時都有喪命危險的叛軍地盤。艾奇想利用索羅門找到價值連城的粉紅心?,但是索羅門卻想要找到更珍貴的東西…他的兒子。
導演艾德華茲維克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獅子山共和國內戰的紀錄片,因為鑽石所帶來的財富,導致非洲超過六百萬人無家可歸,三百多萬人死於戰亂,更有許多婦 孺因為無意間發現秘密挖礦的地點遭叛軍剁掉手腳。為讓世人知道這個殘酷的真相,茲維克著手拍攝「血鑽石」。
拍攝前,艾德茲維克與影星李奧納多實際走訪難民營,婦女與兒童缺手斷腳的情況令人怵目驚心。李奧納多說,難民營的小朋友看到他們帶著巧克力出現時,立刻開心地圍上來,臉上露出天真的笑容,可是一問到他們的殘肢,臉上的喜悅馬上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恐懼與哭泣。
為了演好劇中南非走私掮客的角色,李奧納多提早兩個月到非洲學習南非人特有的英語腔調,但是,當他看到許多難民的淒涼景象時,十分驚訝血鑽石的傳聞竟然是真的。
李奧納多說,並不期望拍一部可以打擊鑽石產業的電影,但希望所有人在買鑽石的時候,看清楚這枚鑽石的來源,「不要讓黑色的怨靈附著在你的寶石上」。
非洲大陸鑽石產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除獅子山外,不少內戰頻繁的國家,交戰派系為了爭奪與控制鑽石礦以獲取大量利潤購買軍火,就與鑽石商聯手採礦。無辜的 成人與孩童被迫採礦,不願採礦的人就會被迫拿起武器打內戰,孩童也不例外,這些人用自己採礦所得購買的武器互相殺戮。
為此,聯合國曾經通過兩個相關決議案,國際間並於二到三年建立「慶伯利機制」,做為未琢磨鑽石的產地認證機制。參加這個認證機制的鑽石 業上下游國家共有七十二國。參與國同意,禁止處理與買賣未獲認證的鑽石原石,希望藉此切斷血腥鑽石輸出的管道。
專訪/拍了「血鑽石」 李奧納多:買鑽石請注意5C! (http://www.ettoday.com/2006/12/30/38-2034424.htm)
美麗的鑽石真的能夠代表永恆嗎?鑽石真的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嗎?這些推銷鑽石用的形容詞早已深植人心,但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的新電影卻說,鑽石是人命換來的「血鑽石」,非洲多國都是因為鑽石而陷入戰爭,李奧納多在接受東森專訪時,也特地呼籲消費者要拒買「血鑽石」。
故事描述90年代的獅子山共和國,當地因為鑽石開採的利益衝突常常陷入內戰,老百姓沒有人權不說,還常常因為鑽石斷手斷腳甚至是被軍閥濫殺。貧富不均的社會現象引起動盪,訓練孩子兵團持槍掃射、過著糜爛沒有人性的生活更是引起國際的撻伐。
「血鑽石」導演愛德華滋維克指出:「我在準備籌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就已經做過很多研究工作了,自以為已經做好的週全的心理準備,但是去到那裡,親眼 看到了孩子兵團、親眼看到了非洲的貧窮和混亂,之前的準備根本就抵擋不住,拍片過程真的對大家起到了改觀一生的作用,畢竟書裡讀過跟親身體驗是完全不一樣 的。」
導演愛德華滋維克把血鑽石的殘酷呈現在大銀幕,讓大眾對鑽石有所改觀,鑽石真的是永恆的象徵嗎?明星們都呼籲大眾要做個有良心的消費者。
盧意問:「拍完這部電影之後,妳對鑽石有改觀了嗎?鑽石還是女人最好的朋友嗎?」
「血鑽石」女主角珍妮佛康納莉說:「我從來都不認為鑽石是我最好的朋友,鑽石是很美、很誘人,但是鑽石確實也引起了一些人權的問題,不只是鑽石,其他的珍貴寶石也一樣。」
「血鑽石」男主角李奧納多狄卡皮歐說:「我希望大家在選購鑽石的時候,可以多注意一下鑽石的出處,不但要向廠商詢問確認,最好還要跟廠商要一份conflict-free非戰地血鑽石的書面保證。」
盧意問:「也就是詢問第五個C囉?」
李奧納多說:「對!正確。」
所謂的第五個C,就是要民眾在關心鑽石的Color(色澤)、Cut(切工)、Clarity(淨度)、Carat(克拉數)之外,要問問廠商鑽石是否Conflict Free,拒買來自戰爭地區、染了血的鑽石。(有可能嗎??會不會想是電影裡的一樣從獅子山到了賴比瑞亞就是沒有爭議的鑽石….)
珍妮佛康納莉為「血鑽石」而哭 愛鑽石更愛幸福
(http://www.ettoday.com/2006/12/30/38-2034319.htm)
記者翁新涵/台北報導
在新片「血鑽石」中,珍妮佛康納莉飾演一名戰地記者,為了讓全世界知道血鑽石所引發內戰的真相,她隻身潛入內戰頻仍的獅子山共和國,甘冒生命危險挖掘真相,與李奧納多飾演的傭兵,共同揭發血腥殘酷的事實真相,有很精采的對手戲。
為了飾演片中的戰地記者,康納莉求助在戰火中縱橫多年的女性戰地記者,她印象中這些女記者應該都是很剽悍,跟男生一樣大口喝酒,愛講粗話,而且多半是不婚主義,這樣才容易在這個人吃人的世界中生存。
但令她很意外的是,這些外表剛強的女記者,有一些人居然是媽媽,她們離鄉背井來到非洲這地方,不為高薪,也不為求表現,她們都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因此要不斷的離家遠走,到世界最邊緣的地方,讓更多人正視這個世界正在發展的事情。
在接觸「血鑽石」劇本前,康納莉就像一般女孩一樣,認為鑽石象徵永恆不變的愛情與幸福,但是到了難民營看到那麼多人因為獅子山鑽石礦藏引發多年內戰,因而失去家園、至親甚至雙手,康納莉難過得哭了!
喜歡拍照的珍妮佛康納莉,也趁著拍戲拿相機之便,拍了很多照片,她說:「這些照片是我兩個兒子的非洲禮物,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幸福這種東西比鑽石還要珍貴。」
你買“血鑽石”了嗎?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article.cfm?articleid=1580&charid=2)
|
|
美國耶誕節和新年黃金假期的到來引來一陣禮品採購的熱潮,深受美國女性喜愛的鑽石飾品更是獨樹一幟,電視上的廣告每每出現妻子或情人被丈夫或男友以鑽石首飾相贈而欣喜若狂的畫面。然而,大銀幕上,好萊塢則反其道而行之:最新推出的巨片“血鑽石”(Blood Diamond)上演著一部講述來自於非洲國家的原始鑽石如何輾轉資助當地軍閥暴亂和衝突的故事。劇中的主人公為了搶救流離失所的妻女和被反叛軍俘虜的兒 子,歷經險境、跋山涉水地用找到的巨無霸鑽石來換回他們的自由,在賺人熱淚的同時也讓觀眾不禁捫心自問:這樣一種價格昂貴且沾滿非洲人民鮮血的“血鑽石”,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到底該不該買呢?
“我們並不是在告訴消費者該或不該買這種鑽石,而是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宣導打擊血鑽石交易的非營利性組織環球目擊(Global Witness)美國辦公室主任克爾麗納·吉爾菲倫(Corinna Gilfillan)對《華盛頓觀察》週刊表示道,“我們希望讓消費者知道血鑽石交易仍然充斥美國珠寶市場,他們應該對購買的鑽石來源提出質疑,選擇向有 信譽的商家購買鑽石。”
攔截“血鑽石”前功盡棄
血鑽石又稱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其令人寒心的稱號出自於鑽石的主要出產地--非洲。非洲僅有少數國家真的因出口鑽石而獲得顯著的經濟利益,在其他國家,如中非的安哥拉 和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西非的利比理亞和塞拉里昂(就是獅子山)等國,鑽石卻成為當地叛亂分子購買軍火的資金來源。他們為了搶奪這些價值不菲的原始鑽石,不惜強拉壯丁,甚至年幼 的村民入營,在十分艱苦不堪的環境下採礦,並經常非人道地對待這些人。叛亂組織最後使到手的鑽石輾轉通過走私混入一般的鑽石出口管道,經過第三國的加工後,進入先進國家的鑽石成品行列。這時,人們再也無法分辨出其來源是否清白了。(這很難分辨,因為大家也知道鑽石有分大鑽與小鑽,小鑽常常是大鑽切割後的成品,但也很有可能是魚目混珠的走私品,因為鑽石不像是走私人或是動物有生物特徵,也不會主動說他原本屬於誰)
環球目擊組織在1998年正式開始了打擊衝突鑽石行動(Combating Conflict Diamond campaign),將血鑽石背後不堪的來源揭露出來。在環球目擊和其他非政府組織的要求下,國際社會逐漸對全球的鑽石產業賦予了更多的注目和檢驗。 2000年,主要鑽石交易國、鑽石產業和非政府組織的代表齊聚于南非的金伯利(Kimberly, South Africa),對鑽石來源的問題進行談判;三年後,各方終於達成協定,正式創立名為“金伯利進程”(Kimberly Process)的驗證機制:各國政府和鑽石商允諾將對鑽石的來源嚴格把關,以防止來自衝突地區的鑽石流入市場,讓消費者在購買鑽石時,不必為它們“血淋淋”的來源而背負良心的譴責。環球目擊也因為它對打擊血鑽石的長期努力而被提名角逐200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然而,根據長期追蹤血鑽石銷路的環球目擊的調查,“金伯利進程”於2003年正式實施後,來自非洲戰亂地區的原始鑽石流入先進國家消費 者口袋的情況仍然屢見不鮮。主要的原因在於貪心的珠寶商們“利字當頭”,不顧鑽石是否有合法的認證而予以收購,而各國政府的執法不力更是讓不肖鑽石商有機 可乘,非法的血鑽石因而繼續潛伏在珠寶市場上。一無所知的消費者常常不知自己在戴上一隻光彩奪目的鑽石戒指的同時,手上已經沾滿鮮血了。
“我對鑽石產業感到十分失望。”吉爾菲倫說,“這個鑽石產業從上游至下游,並沒有一個獨立的追蹤機制(tracking system),鑽石的來源更沒有受到獨立的第三者的驗證。同時,驗證機制並沒有在產業中廣泛存在,有些公司有不採買血鑽石的政策,有些卻沒有,讓從衝突 地區開採出來的鑽石得以輕易地流入市面。”
吉爾菲倫強調,他們並非要求所有鑽石公司採取單一的驗證機制。以“蒂芙尼(Tiffany,美國知名珠寶商)為例,他們的鑽石來源就經 過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即國際標準化組織)的認證。只要是一個公正獨立的第三者就行,而不是自己監督自己的驗證方式。”
消費者--打擊血鑽石的最後堡壘
除了鑽石商應當負起責任,確保鑽石來源不是在衝突叢生的戰亂地區,吉爾菲倫認為各國政府也必須負上很大的監督責任。除了國與國之間對鑽石 的進出口進行規範外,各國政府也應當對國內的珠寶商採取更積極的審查措施。目前,美國政府根據金伯利進程的規定,已於2003年4月24日由美國總統布希 簽署“清白鑽石貿易法案”(Clean Diamonds Trade Act),迫使美國的珠寶商遵守金伯利進程的規定。但是吉爾菲倫認為美國政府並沒有盡到其應負的責任。
“美國國家審計總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即GAO,是美國國會的審計機構和研究單位)於2006年9月出臺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政府執行清白鑽石貿易法律的行動十分薄弱。”吉爾菲 倫評論道,“政府做得少,反映出這個政府並沒有將確保鑽石來源的清白當作優先的議事日程。”
按理說,美國聯邦政府中的國務院、財政部、國土安全部和海關應該共同負責執行清白鑽石貿易法的規定。“這些政府機關應當依照法律的規 定,對進出美國的鑽石進行不定時的抽樣檢查,以確保其來源符合金伯利進程的驗證,但它們卻沒有這麼做,”吉爾菲倫表示道。此外,GAO的報告顯示,美國的 相關聯邦機關沒有設立確認鑽石進口檔的機制,讓血鑽石有機可乘,流入美國的鑽石市場。
吉爾菲倫表示,除了敦促鑽石商和政府負起阻止血鑽石交易的責任外,環球目擊組織很大的一部分工作重心放在教育消費者不要購買這些這些沾 滿血腥的鑽石上。吉爾菲倫直言,“血鑽石”這部電影的推出對於提高公眾的知情程度有很大的助益,她也呼籲所有的消費者在購買鑽石時一定要向珠寶商詢問鑽石 的來源。
“消費者可以問這些問題:貴公司知不知道其鑽石的來源?是不是有確保鑽石來源不是從戰亂地區來的政策?貴公司是否有鑽石供應商的親筆保 證,他們供應的鑽石並非衝突鑽石?問這些問題在於讓珠寶公司知道,消費者對鑽石來源的清白是十分嚴肅而在意的,珠寶商也才會為了維持讓人信任的聲譽而負起 責任。”
事實上,美國的鑽石業界為了應對“血鑽石”這部電影上映後可能對鑽石採購造成的衝擊,早已經砸下重金、做足廣告。據報導,美國珠寶商在“血鑽石”上映時期花了1500萬美元做公關,試圖將鑽石商的形象“漂白”,其方式包括建立一個新網站推銷鑽石,以及增加廣告量。
“與其被鑽石商的公關伎倆蒙蔽,消費者們倒不如擦亮眼睛,敦促美國政府和鑽石產業完善所有的鑽石監督系統,讓我們可以見到沒有一顆鑽石同 殘暴的戰爭連上關係的一天,”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美國商業和人權專案的愛米·歐米拉(Amy O’Meara)表示道。
“沒有人想買不清不白的鑽石。如果消費者確實地向珠寶商反應他們的期待,對鑽石商(確保鑽石來源)將會起到很大的作用。”吉爾菲倫最後呼籲道,“畢竟,鑽石擁有的價值是象徵高貴、純潔的,我想沒有人願意他手中鑽石的象徵性被衝突和血腥所玷污。” (幾十億的生意與政治權利交葛的事件我不相信會落實這理想,雖然電影裡的情結有點煽情,但光是一間辦公室裡的爭權奪利都可以很血腥了 …這樣龐大的利益與權力的獲得又何嘗不可,甚至更烈)
徐琳 ,《華盛頓觀察》週刊 2006年第48期,12/27/2006
2006.12.06 【黃蕾/專題報導】
翻開鑽石啟示錄 (還不錯,放在時尚類…) (http://www.ctitv.com.tw/new/news/news02.html?sno=298198)
華美的鑽石背後,其實隱藏著一段人類衝突史, 它帶給我們深刻的省思,也讓世人學習到: 即使追逐時尚,也需依循正確的價值觀。 好萊塢明星李奧納多迪 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問鼎下屆奧斯卡強片「血鑽石」(Blood Diamond),已於全美上映(台灣暫 訂1月初上片)。片中揭發鮮為人知的非洲鑽石開採與交易內幕,更因布希曼族人寫信給李奧納多控訴因鑽石開採被驅逐出原生土地,引發話題。
★第1章: 90年代末 西非天空下 平民童工被迫武裝採礦 難民潮起 影片敘述90年代末期,兩名南非人在獅子山共和國發現罕見粉紅鑽石的故事。當時一些飽受內亂外患的西非國 家,有多重地方勢力為搶奪鑽礦資源而和跨國鑽石公司掛勾,反叛軍佔據礦脈銷售鑽石到黑市購買武器,然後又用買來的武器繼續佔領鑽礦。釵h手無寸鐵的平民陷 入血腥暴力,連童工都被迫武裝與採礦,根據聯合國統計,近10年來因為血腥鑽石(又稱衝突鑽石,Conflict Diamonds),導致獅子山、安哥拉、剛果、賴比瑞亞等國家出現650萬難民潮,更造成至少370萬人死亡,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人道危機。 根據紐約郵報指出,最近De Beers在美國主 流媒體斥資買廣告,告訴消費者他們早已與血鑽劃清界限。De Beers總裁Jonathan Oppenheimer還要求該片導演Ed Zwick在片尾加註:「以上情節純屬杜撰」,但遭到拒絕。
★第2章: 聯合國通過金伯利流程 透過合法開採 每年可獲逾84億美金收益 「這些都是過 去的事了。」De Beers旗下負責行銷鑽石的DTC台灣業務總監朱翠華說,爆發於90年代末期的西非內戰,確實產生約4%的血鑽流入市場,「但是De Beers集團對此情況深惡痛絕」,因此呼應聯合國69個會員國家與非政府組織通過「金伯利流程」(Kimberley Process),有效遏止血鑽持續流入市場。「全球目前僅有1%以下的血鑽,台灣更是少之又少。」 她指出,不同於時尚皮草的殘害動物,鑽石是非洲主要經濟來源,透過合法開採,每年可為非洲帶來逾84億美金收益,提供興建醫院、醫療中心和安寧療護,至今逾500萬人受惠。De Beers的全球聲 明也樂見「金伯利流程」帶來純淨無衝突的鑽石,而該影片也沒有影響鑽石銷售。 目前中西非多數國家的內戰都已停止,僅有賴比瑞亞和剛果共和國仍有衝突,因 此這兩地的鑽石不被全球合法鑽石商所採用。其中,曾與台灣建交、也曾訪問台灣的賴比瑞亞前總統泰勒(Charles Taylor),是被全球人道組織與聯合國認定在血鑽交易中最惡名昭彰的政府代表,他正面臨在國際法庭上受審的命運。 根據全球證人組織(Global Witness)在1998年的新聞聲 明中指出,當時流入市場的血鑽不止De Beers所說的4%,可能在10%至20%之間,De Beers涉入其中的權力糾葛極深。而當時的聯合國、歐盟、比利時安特衛普等機構,也都無法有效禁止血鑽透過走私管道流入鑽石買賣市場。聲明中說,全球證 人組織從不懷疑De Beers遏止血鑽交易的決心,「但是佔有全球80%市場的De Beers必須更強硬,帶頭徹底解決血鑽問題。」
★第3章:衝突鑽石絕跡 看貨商嚴守規則 知名品牌要求貨源純淨 幸好這樣的情況不會再發生。目前除了 向De Beers購買原鑽的92個看貨商嚴格遵守「金伯利流程」外,也訂定「最佳職業守則」,僅購買來自無衝突地區的合法鑽石提供市場。知名珠寶品牌包括蒂芙尼 Tiffany & Co、卡地亞、香奈兒、Hearts on Fire等,都在近年採購鑽石時要求供應商提供非衝突鑽石的保證。 卡地亞企宣經理唐頻說,「我們統一執行鑽石採購,所有鑽石均附帶非衝突鑽石證明 (從2002年11月6日起),因此並不另外提供非衝突鑽石保證書,但銷售人員很樂意對消費者解釋他們的疑問。」 而Tiffany & Co在2000年初期就是WDC(為消弭血鑽而成立的世界鑽石委員會)成員,並提供「衝突鑽石顧客指南」說明對這項議題的強硬政策。Hearts On Fire亦自今年開始提供鑽石身分證,並特別標註「原石取得保證依照聯合國法定的金伯利流程」。
★第4章:Happy Ending 如果沒有愛 鑽石只是顆發亮的石頭 鑽石在全球已成為盟誓與愛情的象徵。若是沒有了愛,鑽石就只是一顆發亮的石頭而已。然而真正備受愛戴的 人,本身就會發光,根本無須鑽石陪襯。一旦人們瞭解90年代非洲爭奪資源的血腥歷史,也貪婪慾望就會減少。就算未來需要購買一顆華麗的美鑽,你也會更謹 慎並確定:鑽石閃耀的不僅是懾人光芒,還有愛。 (在電影裡,就是闡述這樣的理念,如果沒有了家人,有了鑽石有了財富也沒有意義,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想…台灣的力X王家就不是這樣…)
早在2000-2001年就有人在探討這些問題
Diamond trade fuels bloody wars http://cnnstudentnews.cnn.com/2001/WORLD/africa/01/18/diamonds.overview/index.html
Diamonds are Sierra Leone war's best friend http://cnnstudentnews.cnn.com/2000/WORLD/africa/05/24/sierra.leone/index.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