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球品牌的設計管理 專題系列二

星巴克(Starbucks)被英國 Design Council 列為用設計管理品牌的成功個案,儘管品牌的成功,星巴克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品牌,除了在公平交易、全球化與麥當勞化的議題外,近來星巴克每況愈下的客戶服務與消費經驗,惹毛不少上門的消費者,負責商業週刊創新與設計的編輯Bruce Nussbaum,就是其中一個。(見BW Starbucks And Jet Blue--You Are Losing Me. Why Starbucks Stinks。)不過,也有人立志要走遍全世界的星巴克,還拍了紀錄片 Starbucking ( 星巴克每年開2400家,也就是每天要去7家以上,好一個現代版的夸父追日,不知這老兄現在走到那了? )(PIX: Starbucks Logo by Marc van der Chijs @flicker)

星巴克的崛起與全球擴張,設計及美學在品牌管理上,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就整體策略來說,星巴克發展出一套設計策略,「讓設計主題(design themes)能夠保持品牌價值(brand values)的一致性,並用設計幫忙傳達服務經驗的一致性」。其中幾個重要的方法包括,提供詳細的設計規範給內部及外部設計師參考、「星巴克的創意地下鐵」(Global Creative Processway設計作業流程)、與完整的電子化的流程管理系統,整合Processway並讓設計師可以得到其他的企業內部資源。

在星巴克設計的背後,「全球創意小組(Global Creative team )」則是星巴克最重要的設計與創意團隊,這100人的團隊,設計師佔了 1/2,其他多為專案經理人,這個團隊負責幾乎主導全部的星巴克設計、廣告與行銷元素(除了店面與傢具等),這個創意團隊對星巴克的設計有絕對的主導權(終於知道是那個團隊設計出這個全球化的洪水猛獸)。不過,在早期比較像是創意支援的團隊,較不具主導性,因此產出的設計,不能夠完全符合星巴克的品牌價值(給予設計團隊較大的決策權 (decision right),是有助於品牌管理的)。

星巴克有一套完整的創意與設計流程(Global Creative Processway),整合設計師、作家、客戶與經理人,因為其流程管理的概念,很像地下鐵車站地圖,就暫且稱之為「星巴克的創意地下鐵」。地下鐵系統包括紅藍兩條線,紅色主線,主要管理新的創意與設計,由「概念高地 ( Concept Heights)」,途中經過「市區(Downtown)」,最後到達「生產特區(Product District)」,沿途經過12個車站(重要流程)後,進入生產階段。其中12個車站包括: 1Prepare for Kickoff」、2 Kickoff Meeting」、3 Concept Junction」、4 Presentation Station」、51st Copy/Layout 」、62nd Copy/Layout」、7Due to Prepress」、8Final Estimate」、9Final Layout」、10Final Prepress」、11Print Ready Station」、12End of Line」。藍色副線管理設計作品的重印或複製等工作,所有就是只有頭尾兩站的快速直通車。(詳細流程, PDF 檔) (PIX Source: Design Council UK )

星巴克的設計專案,大至要經過下列五個重要階段。首先是「概念選擇( Theme Selection): 星巴克的設計始於策略規劃,並由「全球創意小組」、店面設計團隊及其他的高階主管,來選擇下個年度的主要概念與主題,重要的消費者意見(consumer insight)與設計趨勢,在第一階段就被納入了。接著就是「概念發展( Concept Development)」、「審核(Approval)」、「溝通傳達(Delivery)」與「成果評估(Evaluation)」。對於全球快速擴張的星巴克,在「溝通傳達」的階段特別重要,這階段強調組織內的溝通與設計概念的傳達。第一線員工的參與,則是設計專案的重要部份,因為他自們將參與店面設計與佈罝陳列的規範設計。每季的產品及上架陳列規範,都以雜誌 (Siren’s Eye)的方式來編輯,並藉此來確保全球星巴克都有一致的美感及品牌經驗。

創意與設計工作常被認為天馬行空的有趣工作,但現實是要在軌道上的天馬行空。大多數的人沒想到,星巴克創意的設計與空間氛圍背後,是一道道的流程管控與一條條的設計規範,一如創辨人 Howard Schultz (現回鍋再任執行長)所言: 「零售,就是細節 (Retail is Detail)」。回顧星巴克與知名設計公司 Hornall Anderson Design Works (HADW) 的合作,其實就是這樣子的合作模式,在種種流程與設計規範下,創造你現在所見的星巴克設計與美感經驗。

不過,星巴克設計也不是一成不變 (cookie-cutter design),而是在規範與使用者經驗間取得一個平衡,這裡的使用者包括第一線的員工及消費者。因此,星巴克的設計師要在第一線的店裡工作,從使用者的角度來了解星巴克的空間、商品與服務。因此星巴克允許設計師基於使用者及社區的特性,來調整壁畫、佈置與燈光等。

星巴克的設計師也被鼓勵以企業老闆的角度來思考,也就是帶著商業敏感度的設計思考,因此,星巴克強調雇用具商業及策略思考的設計師。同樣的,這也意味經理人也要開始學習美學與設計的基礎,這就是美學經濟帶來的改變。

期待創意人基因裡的反骨特質,與經理人的領導力及社會企業家特質,能夠超越短視的商業思考,解決星巴克的剝削與全球化爭議。全球化是一個新的市場機會,也是地方文化的機會,在空間及消費經驗的均質化後,地方感與地方特色則更顯重要。

from http://www.creativeindustry.org/2008/01/blog-pos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朱芃年NelsonChu 的頭像
    朱芃年NelsonChu

    皮膚專科朱芃年醫師的醫學美容部落格

    朱芃年Nelson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