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的是這樣嗎??

還滿想寫一系列有關於醫學生的文章

別再被這社會的想法制約你們的未來

健保制度或許對你們來說是一種解套的好制度

讓你們有機會

不再餵食白色巨塔.....

卻可以為國家社會做更多的事情

但如果決定了要成為白色巨塔下的亡魂

就認份的去做吧....請記得

不要為了錢來當醫師

你一定會後悔.....

 

醫學生的身心調適與生涯規劃

社會醫學科 謝光煬

前言

醫師在社會上是高級的知識份子,懸壺濟世,受人尊敬,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高收入」與「高社會地位」的代名詞。即使近年來隨著社會變遷,醫師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已不如從前,醫學系仍舊在大學入學的熱門科系排行榜上獨占鼇頭,屹立不搖。在世界各國,為人父母者莫不以學醫的子女為榮;在台灣,望子成龍的家長更是千方百計地想把孩子送進醫學系。

是以各國的醫學生無不是成績優良的高中畢業生,而台灣的醫學生更是每年十萬考生中前一千名的佼佼者。在長輩的心目中,醫學生是家族和母校的榮耀,前途不可限量;在同儕的眼裡,醫學生不僅博聞強記、聰明過人,在學業之外更有多方面的才華,在社團活動中亦有傑出的表現。

成績好?不代表什麼....

從小到大經歷了無數次考試的磨練、通過層層的篩選,醫學生理應擁有比同儕更強韌的意志,能承受更大的壓力,經得起更艱難的考驗。然而實際上大多數的醫學生並不因此而免於各種學習上或生活上的問題,對未來的前途亦充滿疑慮。本文擬就醫學生在身心調適上常見的問題做一探討,並談一談生涯規劃的理念與實踐,以供系上的同學與師長做為參考。

醫學生的身心調適

不只是修業年限較長,醫學系的課程之繁重,所涵蓋的知識領域之廣,及專業訓練的辛苦,都遠超乎其他科系學生的想像。這沈重的課業壓力對早已習於苦讀的醫學生而言仍屬空前的震撼:向來引以自豪的領悟力與記憶力,在浩瀚的醫學知識前根本微不足道﹔醫院裡的許多狀況是書本上查不到的,而臨床實習工作更要求超人的體能。

考前的焦躁不安,考後的挫折感,無盡的疲憊及對未來的茫然似乎是許多醫學生共同的經驗。每年總有若干同學在學習或生活上發生適應不良的情況,以致需要補考,甚至遭到留級或退學。大多數順利地升級、畢業的同學們亦未必懂得如何調適自己的身心、管理自己的情緒,將來在住院醫師的階段還是可能遭遇類似的問題。

要談身心調適,必須從人的基本需求談起。人生在世,有其生理上與心理上的基本需求﹔當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時候,一個人才能擁有健全、均衡的身心狀態。對一個醫學生而言,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包括以下幾種:

(一)生理需求 1. 健康的身體 2. 充足的睡眠 3. 均衡的飲食 4. 適當的運動

(二)心理需求 1. 情感依附 ( Attachment ) 2. 私人的時間與空間 ( Individuation ) 3. 了解自己,肯定自己 ( Self-esteem ) 4. 心安理得,不自責 ( Dealing with Internalized Critics ) 5. 安全感 ( Security ) 6. 自我實現 ( Self-expression and Creativity )

當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挫折感與不適應便由此而生。 醫學生在身心調適上常見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 課業及實習工作既艱深又繁重,逼得自己不得不犧牲個人基本的身心需求。於是在生理上顯得焦慮、睡眠不足、飲食習慣不正常、缺乏運動﹔在心理上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導致自信心受打擊、成就感缺乏、懷疑自己的能力。

課業與實習是基本

如果不能調適那就是自己的問題

2. 課程的講授方式及內容不符合個人的求知興趣與需求,或者個人的人格特質、責任心及價值觀不符合醫療專業的要求,而導致學習動機低落、學習態度被動、對未來充滿疑慮。

3. 每到一個新的單位實習時,常感覺陌生、孤獨,覺得自己像個外人。不易融入新環境,學習效果自然要打折扣。

4. 礙於系上的倫理,面臨不合理的待遇時往往採取隱忍的態度,不敢向師長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

  這些問題必須妥善地加以因應,才不致引起身心狀況的失調。以下是一些不正確的應對態度,同學們應該小心避免:

1. 永遠把病人的需求和師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把自己基本的身心需求放在其次。相反地,只有先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維持個人身心狀態的均衡,才會有良好的工作表現,也才能提供病人最好的照顧。

2. 面對壓力和挫折時最好自己解決,不要吐露出來,以免影響同學的學習情緒或同事的工作情緒。相反地,必須跟同儕或前輩多請教,分享彼此的經驗,才知道這些壓力和挫折不是自己獨有的,從而學到如何調適身心、管理情緒。

3. 認為成績高低比學習過程更重要。相反地,分數不重要,是否真的學到了東西才重要。醫學生的身心調適與生涯規劃社會醫學科 謝光煬

醫學生的生涯規劃

變化永遠比計畫要快的多

應該要選擇不會變的計畫

才是真的規劃

http://tw.myblog.yahoo.com/jw!0qWQCPaGAwLFozEmw6zXa4_RChEtawTU/article?mid=2338&prev=2341&next=2329

所謂「生涯規劃」,指的是依照個人的價值取向,訂定一生中不同時期的階段性目標,藉以逐步實踐理想的過程。如前所述,「自我實現」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而有效率的自我實現正仰賴妥善的生涯規劃。

大多數的醫學生畢業之後仍願意繼續從事醫業,不過許多同學都為了專科的選擇傷腦筋,不知道該走哪一科才好。即使選好了專科,日後要到基層開業、到地區醫院服務、還是在醫學中心從事教學研究,也得仔細思量。對少數志趣不合、不願繼續從事醫業的同學來說,生涯規劃就顯得更重要了。

缺少妥善的生涯規劃,結果往往是浪費了許多時間,多走了許多冤枉路。如何做妥善的生涯規劃呢?以下是一個實用的行動綱領:

(一)確定生涯目標 1. 確定自己喜歡做什麼,及為什麼嚮往這個行業(或專科)。 2. 藉著查詢資料、請教師長或打工實習,認識這個行業(或專科)的就業市場、工作性質及概況、需要哪些學經歷、需要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 3. 認識自己的身心狀況、人格特質與知識技能,評估這個行業( 或專科 )適不適合自己。

(二)訂定階段計畫 試著訂定未來幾年內階段性的求學、充電與就業計畫。

(三)積極充實自我 1. 充實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如溝通技巧、表達能力、團隊技巧、教學技巧與領導能力。不論從事哪一種行業(或專科),這些能力都是不可缺少的。 2. 主動參與社團活動。以上所說的這些能力和技巧,在社團活動中不乏學習和演練的機會。只要真心付出,虛心求教,就能有所收穫。 3. 充實相關領域的知識與技能。 4. 準備各種升學考試或資格檢定考試。

(四)逐步實現目標 按照既定的計畫,一一實行,就能逐步朝目標邁進。

結語 過去的醫學教育偏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往往忽略了學生在身心調適與生涯規劃上所面臨的問題。由衷希望本文能引起系上師長與同學們的反省與共鳴,而社會醫學科也將盡可能地在這方面提供同學們必要的協助與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朱芃年NelsonChu 的頭像
    朱芃年NelsonChu

    皮膚專科朱芃年醫師的醫學美容部落格

    朱芃年NelsonC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